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图库  >  图片故事

锣鼓锵锵秦韵扬 平凉戏曲博物馆“戏曲下乡”惠民演出走进崆峒镇

2025年11月14日 08:11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郑兵 张镜镜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郑兵 张镜镜 摄影报道

  “锵锵锵!”近日,平凉市崆峒区崆峒镇寨子街文化广场上,锣鼓声一响,村民们的目光瞬间聚焦舞台——平凉戏曲博物馆的“戏曲下乡”惠民演出正式开演,醇厚的秦腔韵味漫过乡村院落,为百余位村民带来一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演出尚未启幕,广场早已热闹非凡。老人们搬着小板凳抢占前排,凑在一起念叨着心仪的剧目;孩子们围着舞台打转,好奇地盯着演员们五彩的戏服与精致的道具,叽叽喳喳的笑声让冬日乡村充满暖意。随着急促的锣鼓点落下,午场《金沙滩》率先登场:演员们身披铠甲、手持兵器,雄浑高亢的唱腔响彻广场,刚劲有力的身段将杨家将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生动再现。当剧情推进到大郎殉国、三郎阵亡时,台下不少老年村民悄悄擦拭眼角,阵阵掌声与叫好声此起彼伏。

  短暂休整后,《窦娥冤》选段接棒登台。演员们以细腻的眼神、凄婉的唱腔,将窦娥含冤受屈的悲愤、对婆婆的牵挂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经典片段,悲怆的旋律穿透人心,台下村民屏息凝神,不少人跟着剧情轻轻叹气,共情之情满溢现场。

  “这戏听得过瘾!都是我们爱听的老调子,演员唱得太地道了!”68岁的村民李大爷难掩激动,他说自己年轻时就是秦腔迷,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专业演出,心里格外高兴。据平凉戏曲博物馆负责人蒲虎勤介绍,此次挑选两部经典剧目,正是精准契合乡村群众对传统秦腔的喜爱。今年以来,博物馆已开展戏曲下乡演出200余场次,覆盖30多个行政村。下一步,将持续把秦腔经典剧目与新编剧目送到田间地头,让传统戏曲在乡村焕发活力,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添彩加温”。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