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程莉 廖永华 摄影报道
在张掖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实验室里,检验员正用电子移液器提取玉米种子的DNA,通过与国家级玉米DNA标准指纹数据库实时比对,24小时内即可精准判定种子真实性,准确率达99.9%。隔壁的人工气候室内,25℃恒温环境下,沙床中的种子3天萌发、7天成苗,发芽率检测数据实时生成。从水分、净度等常规指标到DNA分子鉴定,这里的“芯片级”检验为每粒种子筑牢质量防线。

这座投资超2000万元建成的检验中心,配备400余台专业设备,实现CASL和CMA“双认证”,是全国唯一建在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县的全指标质检机构,业务覆盖国内17个省份。其构建的“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追溯”闭环体系,配合种子质量追溯码全覆盖,让2024年当地假冒伪劣涉种案件同比下降82%,为“张掖玉米种子”这一全国唯一种子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驾护航。

作为地处北纬38°“天然玉米种子生产王国”的临泽县,60%的耕地用于制种、60%的农民从事制种、60%的农民收入来自制种,已形成年产1.5亿公斤种子的规模,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为夯实产业根基,当地通过“农业投资平台+村集体经济公司+企业+基地”模式整合土地,建成46.38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一企一基地”规模化布局,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达80%。同时,国家玉米育种能力提升项目落地生根,“十四五”期间已培育国审、省审新品种51个,推动“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科技赋能让“小种子”结出“致富果”。如今临泽玉米制种亩均效益达4000元,土地流转费较2021年增长66.7%,全产业链带动农民年均增收超0.8亿元。从实验室里的精准检测到田间的智能管控,“芯片级”守护下的临泽种子,既筑牢了国家种业安全屏障,又铺就了乡村振兴的金色大道。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