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牛文璇 张文 摄影报道
秋日,在榆中县麻家寺村的二龙山下,邸家三代人以近百年的坚守,将天水红土与1200℃窑火相融,用“慢到骨子里”的工序,让砖雕这门手艺在时光中传承,成为黄土高原上流动的文化血脉。

土之魂:发丝为“筋”,揉出活泥
邸家砖雕的起点,是从天水运来的红土。红土需反复细筛至触感细腻,更关键的是加入三五公分长的碎发,这些看似纤弱的发丝,是泥料的“天然钢筋”,能分散干燥应力、防止开裂。和泥如揉面,全凭手感把控软硬干湿,直到红土、发丝与汗水交融,成为能承载精细纹路的“活泥”。而后,刻刀游走、手指摩挲间,粗拙泥坯渐生轮廓、神态与魂魄,三十多种雏形在阴凉处静待窑火淬炼。

火之炼:“抢窑”定色,水火博弈
窑火需持续燃烧七日,温度精准控制在1200℃。当外行以为红土烧红便“成了”,邸家的核心技艺“抢窑”才刚开始:封窑顶后浇冷水,水汽与炭火反应生成气体,将红土中的三氧化二铁转化为青黑色的四氧化三铁与一氧化铁,让泥坯“褪红着青”。这一步需持续十二小时,后续还要浇水七日、降温十日,二十八天里,邸家父子听炭裂辨火候、看烟色断窑情,稍有差池便难出“正青色”,最终成品抗压强度超20兆帕,可经千年风吹雨淋。

心之义:守慢守真,传递文化
从故宫太和殿的祥兽,到榆中烈士陵园的亭顶、浪街古建的飞檐,邸家砖雕从不缺去处。邸父常说“手上要有活,心里要有义”,三代人坚守“不掺假的泥料、不打折的工序、不急不躁的初心”。在追求效率的时代,邸家始终保持“泥慢慢醒、火慢慢候、青慢慢出”的节奏,让每一块砖雕都成为文化的载体,沉默却有力地传递着黄土高原的匠心。
如今,二龙山下的窑火依旧,邸家的砖雕故事仍在续写。这份“唯慢与恒”的匠道,不仅守护着一门手艺,更守护着中华文化中最朴素也最珍贵的坚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