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张蕾蕾 摄影报道
近日,在陇南市西和县,随着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的临近,一场别开生面的“巧果盛宴”正在上演。当地有名的炸巧果艺人董月梅带领乞巧姐妹们,历时4天手工制作出24盘造型精美的乞巧果子,以传统手艺向“巧娘娘”献礼。

这些被称为“乞巧果子”的面塑作品,每一件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匠心之作。金黄的龙形巧果鳞片分明,展翅的凤凰栩栩如生,盛开的牡丹花瓣层叠有致,寓意“龙凤呈祥”“花开富贵”的美好愿景。令人惊叹的是,这些作品完全由艺人手捏而成,未使用任何模具,每一片花瓣、每一枚鳞片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给巧娘娘煎果子,寄托着我们祈求一年到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美好愿望。”董月梅一边熟练地调整油温一边说。制作过程中,油温的掌控、面团的软硬度都十分关键,稍有不慎便会影响成品的品相。“有时候一锅油温没把握好,整锅巧果就废了,只能从头再来。”她笑着说。

作为西和县炸巧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董月梅对这门手艺的未来充满期待:“再过5年到10年,我们可能就煎不动了。希望更多年轻人来学习,把乞巧文化传承下去。”她动情地说,“我们西和儿女用针线绣出银河,用剪纸剪出孔雀,用面团煎出各式各样的供果。这些手艺,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

在当地文化部门支持下,董月梅近年来积极开展技艺传授活动,通过开设培训班、举办展览等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这门传统手艺。她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把巧娘娘的技艺传下去,就是把我们的文化一代代传下去。”

随着乞巧节的临近,这些承载着美好祝愿的巧果将被供奉在乞巧仪式上,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董月梅和她的姐妹们用灵巧的双手,不仅传承着一门古老的手艺,更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