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图库  >  图片故事

苏州青青柳拂过静宁黄土塬 1600公里教育接力中的双向治愈

2025年07月29日 10:07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贺佳丽 钱彦宇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贺佳丽 钱彦宇 摄影报道

  1600多公里,是江南水乡到陇东丘陵的距离,却拦不住苏州大学“青青柳”爱心支教团的脚步。七月流火时,他们带着颜料、剪刀与满腔热忱,走进平凉市静宁县双岘镇中心小学,用一堂堂会“呼吸”的美育课,让大山里的孩子触摸到艺术的温度,也让这场跨越山河的教育接力,在黄土高原上长出了新的希望。

  一扇一布,让江南与黄土对话

  “老师你看!我的扇子上有‘会跑’的颜色!”二年级学生举着漆扇雀跃不已。靛蓝如流水漫过扇面,朱砂似晚霞点缀其间,江南的灵动在指尖晕染——这是孩子们第一次通过颜料“看见”千里之外的水乡。

  扎染课上,素布在盐水中舒展,蓝白花纹像突然绽放的云朵。“原来每个人的布都不一样!”六年级的李小军摩挲着自己的作品,布面上的纹路像极了家乡起伏的梯田。支教队长刘方玉蹲在孩子身边笑说:“就像你们的梦想,各有各的模样才好看。”

  一字一石,让童心与乡土共鸣

  拼贴诗的课堂上,废旧报纸上的词组被剪成碎片,又在孩子们手中重新“生长”。“蝴蝶驮着春天,落在爷爷的烟袋上”“苹果红了,像夕阳掉进了果园”……稚嫩的诗句里,藏着黄土高原独有的诗意。贺佳丽老师说:“我想让他们知道,写诗不用华丽的词,心里的话就是最好的诗。”

  石头画的窗台成了“小美术馆”,一块卵形石被涂成红苹果,凹陷处点上几点绿,像极了枝头沉甸甸的果实;青灰色的砾石上,几笔金黄勾出麦浪,旁边用墨色画了炊烟袅袅——这些沾着泥土气的创作,是孩子们写给家乡的“情书”。“这石头上的纹路,本来就长着梯田的样子呀!”扎羊角辫的女孩捧着作品,眼里闪着光。

  一师一课,让热爱与希望扎根

  当漆扇的江南韵遇上梯田的沟壑,当扎染的蓝白撞上苹果的绯红,这场美育课早已超越了技艺的传授。孩子们开始盯着云朵的形状编故事,对着路边的野花涂颜色,甚至把课堂上学的拼贴诗念给田埂上的爷爷奶奶听。

  支教团离开时,孩子们把石头画塞进老师手里,把扎染布系在书包上——这些带着温度的“信物”,是教育最动人的回响。正如那句被孩子们写进拼贴诗里的话:“远方的风带来了种子,我们用热爱让它发芽。”

  “青青柳”拂过的地方,美育的种子已落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或许某天,这些曾被点燃的艺术火苗,会生长成照亮大山的光,而这场跨越千里的奔赴,早已在孩子们心里刻下:美,从不在远方,而在发现与创造的每一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