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沿黄九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成就。为全面记录与展示这一国家战略给黄河沿线带来的巨大变化,今日起,由每日甘肃网发起的沿黄九省区“携手同行·共绘黄河绿意”摄影作品联动报道活动启动。以镜头为笔,以光影为墨,共同书写黄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留下精彩画面和历史见证。
黄河流经陕北黄土高原(资料照片)。延川县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群众新闻网记者 申东昕
人们常说:“听着黄河涛声长大的枣是好枣。”
距黄河300米的佳县泥河沟村,就有一片听了千年黄河涛声的古枣林。这里三面环山、背风少灾,早春升温快、秋季温差大,独有的气候为枣树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也造就了1300多年的老树至今仍能结出累累硕果的奇观。
“每年光是在东北地区就有150万公斤的销量。村子里的种枣大户一年能有30万元的收入。村民们靠着一筐筐红枣箍起窑洞,置办家具,养儿育女。”佳县佳芦镇闫家坪村枣商闫六平说。
每到收获时节,枣商们就会来到这里,把数不清的油枣、母枣从一家家枣农的院子里收集起来,发往全国各地。
除了直接卖枣,枣产业链也越来越长。红枣加工成原浆酒,酒糟拿来做猪饲料,猪粪经过腐熟形成有机肥追施枣树。“经过深加工,枣产品附加值成倍提升。新的经营模式也为当地增加了就业机会。”种植大户高润红告诉记者,他与西安一家出口公司合作开发的系列红枣产品销往美国、德国等国家。
这些枣树年复一年滋养着黄河沿岸群众的幸福生活,也是水土保持的“能手”。一片片枣林牢牢护住了一方水土:枣树枝叶减轻了雨水对地表的冲刷,树根有很强的固土作用,再加上集水设施,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突出抓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陕西在持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同时,在黄河沿岸积极打造以山地苹果和红枣等为代表的特色经济林基地,打造了生态治理带动绿色产业发展、经济效益提升的典范,让泥沙“固定”下来,也让周边的群众富起来。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陕西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王若燕告诉记者,在众多措施的推动下,陕西省黄河流域水质全面改善,水质状况居黄河中游4省区第一位,优良水体断面水质好于黄河流域9省区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生态保障。
除此之外,陕西林业系统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了流动沙地全部治理、植被盖度达60.7%等成果。全省十年营造林面积累计达8114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4个百分点。
通过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将治水与乡村振兴等有效衔接,陕西走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推动更多群众因产业链条延伸实现稳定增收,使人水和谐的关系更加牢固,更好实现了发展与环境共赢的良性循环。
今天的三秦大地,黄河流域绿意更浓、经济发展欣欣向荣,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这里已不是曾经的“黄土高坡”,而是满目新绿的“希望田野”。流经陕西的母亲河,正成为造福三秦人民的幸福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