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图库  >  图片故事

光影里的山丹峡口

2024年05月09日 10:05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刘伯武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刘伯武 摄影报道

  古关隘,一种文化遗产型资源,记载着历史的传承和信息,蕴含着深邃的文化遗产精华,这些物质形态同时也折射出某一时代及某一地域文化、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的深层内涵。

  距张掖市山丹县县城东南三十公里的焉支山下,有一道长约2.5公里的峡谷,最窄处不过百尺,因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为甘(州)凉(州)古道的咽喉。自霍去病荡平匈奴,打通河西走廊丝绸之路,西汉即在这里设关,关外建城,此后为历代驻兵及商旅往来的军事基地和重要驿站。

  此关隘被称作峡口关,也称硖口关。峡口关之北的古城堡,称为峡口驿,始建于西汉,明代再度扩建加固,一直沿用到清末。据宣统元年(1909年)《甘州府山丹县地理调查表》记载,清末峡口古城仍设有都司衙门、官仓、学校、巡警分局等机关。

  穿越历史画卷,河西四郡已被现代化都市淹没,硖口古道亦被高速公路取代,唯有屹立在大漠南缘的这个古城,诉说着千年往事。

  硖口古城扼守在古丝绸之路的甘凉古道上,穿透了千年历史烽烟。

  硖口,古名泽索谷,地处焉支山余脉和北部山峰夹持的峡谷当中,地理位置非常险要。自古便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是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谓删丹岭也。”“大岭”即今天的焉支山,这是关于硖口地理位置的最早文献记载。在这险要之地设关隘,就如同是扼守在“甘凉咽喉”上的锁钥。直到今天,硖口的石崖上仍镌刻着“锁控金川”,据说是明代嘉靖年间,刑部郎中陈棐奉旨巡察河西兵防,途经硖口时,有感于地势险峻,灵念一闪,当即题写了这四个大字。

  硖口作为军事要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匈奴时期,那时就作为军事要塞有军士把守。汉武帝时拓疆至河西,在此设置都尉,明筑城堡,清设总兵、守备、都司等职。

  从竖立在古城的碑刻得知,硖口古城堡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后巡府都御使廖逢节率众再度加固,总面积19万平方米,内为土夯,外为砖包,辅以石条为基,属砖石土结构。古城开南北两个城门,关城与翁城相配,城上雉堞、裙墙楼橹华具,四周设有护城河。古城城门洞全以砖砌,辅以生铁灌缝,固若金汤,又称“生铁城”。城内原有的衙府、寺庙、店铺、营房等设施,都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浸蚀早已不复存在,现存的城垣及城门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古城北城门完好,砖砌拱形,外为夯土城墙。

  硖口古城除了军事作用,还负责邮传递运。硖口古城中曾设硖口驿,硖口驿置甲军40名,骡马21匹,车牛23辆,专司邮递。硖口古城东、西10里的地方分别设停云铺和丰城铺,专门负责邮传急递,直至清朝。

  自汉代打通“丝绸之路”,张掖、武威既是对抗匈奴的前沿,又是通商贸易的重镇,而硖口关是必经要道。使者和商贾们在这条路上来来往往,往西输出中国的丝绸、茶叶、铁器、瓷器等,往东则输入胡豆、胡瓜、胡麻、胡萝卜等植物种子及汗血马、狮子、犀牛等异兽珍禽,以及东西方佛教、舞蹈、音乐等文化交流,“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胡商客贩,日款于塞下”。硖口关的作用是对出入甘、凉人员验明通关文牒,进行登记。

  西北风吹过,带起一片沙尘,使这座古城更显苍凉。风继续吹着,风中仿佛听见了岁月的回声——络绎不绝的商贾穿城而过,走向远方;张骞穿城而过,凿穿了西汉和西域的通道;唐玄奘穿城而过,西行五万里历经艰险取得真经;陈子昂穿城而过,留下了“硖口大漠南,横绝贯中国”的绝句……

  边关冷月,岁月长河,山丹汉明长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这里有反映甘凉咽喉险要地理位置的“锁控金川”和“天现鹿羊”摩崖石刻等古代遗迹;有“石燕高飞”“石峡封云”“日勒翻影”“狄青的传说”等历史传说;有历代文人墨客吟咏长城的诗词歌赋;更有新建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对长城文化进行集中展示和数字化保护;在硖口既可以领略明清古风,重温汉唐文化,又可感受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的西部风情。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