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图库  >  图片故事

通渭农民何志成:耕罢梯田“耕”砚田 田字格里写人生

2023年11月29日 10:11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张子斌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张子斌 摄影报道

  陇中旱塬,定西通渭,大山深处的第三铺乡侯坡村,有一位“农民书法家”,他对于书法艺术的喜爱与坚持,是一份“艺德之馨”,他就是何志成

何志成为即将付印的书法长卷作最后的细节检查.jpg

  何志成对书法长卷作最后的细节检查。

  冬日,笔者走进侯坡村,见到了这位“农民书法家”,眼前的何志成,年近花甲,两鬓斑白,谦逊有加。

  1980年的秋天,十岁出头的何志成随亲戚去陕西,在咸阳火车站路遇一个卖字画的老人。“卖字画还能挣钱!”因家贫过早辍学的何志成由此萌生了学习书法卖字挣钱的念头。从此,他便时不时地开始练字。在他15岁那年,度过一冬的严寒,开春后何志成便去新疆打工了。

何志成正在整理编辑自己的《甲骨文字典》.jpg

  何志成整理编辑自己的《甲骨文字典》。

  这一年,在乌鲁木齐市务工时,他接触了一名河南籍骆姓老人。一个雨天,因不能上工,何志成便去老人家看电视。老人也爱写毛笔字,笔案常在。一次,趁着老人出门的间隙,他在老人练字的书桌上也偷着写了几个字。老人回来后看到他写的字,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从此以后,何志成和这位老人便成了忘年交,老人给他讲了很多书法理论和基础知识,还送他一支毛笔和一本字帖。

  何志成说,他的学习经历相当艰苦。没钱买笔买纸,一支毛笔用到不能再用才丢弃。当时,为了练字,他在建筑工地上专门挑拌水泥的活儿,目的是积攒牛皮纸做的水泥袋子拆开后压平来练字。后来有人推荐用旧报纸练字更方便,他便不再用水泥袋练字了,而是到处找些旧报纸。为了买一本字帖,他省吃俭用。工作之余,他以有限的时间练写无限的临写作业,在不同的纸上写了一遍又一遍……

  一有时间,何志成就开始考证比对甲骨文字,整理编辑《甲骨文字典》。

  近年来,他多次参加中国书协、甘肃省书协的书法培训,书艺大进。他的艺术实践是从真草隶篆行诸体一步步走来的,继而小楷、大篆、甲骨文。一路走来,从写字到研究字,何志成走出了一条别样的书法之路,现如今,他对字有一种入骨成趣的感觉。

何志成在进行自己得手的篆书书法创作。.jpg

  何志成进行篆书书法创作。

  何志成在对每一个字的不同字体进行练习书写时,对字的形成和历史演变起了兴趣,为了研究字的历史渊源,他进而爱上了甲骨文,如今,对甲骨文的研究,真可谓到了乐此不疲的境界。在他的案头、炕头,一摞摞、一箱箱都是大块头的字典、词典。为了搞清楚一个字的历史演变,他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在不同工具书中进行比对。白天下地劳作,晚上看书研究比对,是数十年来从不间断的晚课,有时一个牛劲上来竟到天亮还全然不觉。在前人的基础上,他独自又破译了800多字。

何志成为客户书法订单创作作品.jpg

  何志成为客户书法订单创作作品。

  他用清代徐三庚篆书写的《司马相如列传》,用秦篆书写的《宋玉对楚王问》《冯谖焚券》,用自创的“丝线篆”书体创作的《千字文》书法长卷,还有甲骨文书体《八德须知》等博得业界同行的好评,时不时就有省内外的书法爱好者在网上下单求字。目前,他的《精艺斋书法》正在国家级出版社“线装书局”编辑排版,将以字帖形式出版发行。书中的《司马相如列传》近万字,其内容量大且精,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研习篆书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除此以外,他的另一部《甲骨文字典》正在编写中。

  书艺无境,学海无边。何志成以农民特有的韧性和毅力,耕罢梯田耕砚田,田字格里写人生,默默无闻坚守书艺半辈子,他期待着用《精艺斋书法》和《甲骨文字典》的出版发行来诠释自己的书法人生。

  通渭县第三铺乡侯坡村三条沟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