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图库  >  图片故事

一条一线一丝不苟 六十余载编笼不辍 记宁县八旬老人贺世清

2021年10月14日 19:10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曹康 赵晶晶
微信图片_20210831163221.jpg

  贺世清老人展示编好的笼。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曹康 赵晶晶 摄影报道

  在庆阳市宁县,曾有大批依靠编笼技艺谋生的手艺人,新宁镇的贺世清老人就曾是其中一个,他的笼,因其造型精美、结实耐用的优良品质,极为畅销,他的编笼故事也在当地群众之间广为流传。

贺老正在编笼.JPG

  正在编笼的贺世清老人。

  走进81岁的编笼人贺世清家里,老人正坐在自家客厅专心编笼,地上一堆堆荆条、彩线、彩色软管、笼柄、切削工具整齐排列,荆条随着老人的手指不断翻动,一只精致的小笼很快便显现雏形。

  “每年的7月—11月都可以割条子,主要是榆树条子,割下来晾晒两天,然后根据笼柄的大小、形状,选用合适的条子开始编。”随着贺老娴熟的技艺,一根根荆条飞舞交织,很快成为了笼上的筋骨。

集市上,顾客正在看笼.JPG

  贺世清老人在集市上卖笼。

  交谈中,老人告诉笔者,他在19岁初中毕业后开始学习编笼的,那时候亲戚中有一个哥笼编得好,他便常常去他家边看边学,起底、编织、收沿、锁口,每一道工序他都牢记于心,然后回家慢慢琢磨、研究,由于性格内敛,多数时候,贺世清都是默默观察,很少发问。通过不断地摸索、思考、实践,贺世清逐渐掌握了编笼的关键技术,编笼技艺日益精进,渐臻成熟。

  “半年之后我就完全学会了,然后等到遇集日就拿到和盛、董志、肖金等地拿去卖,我的笼编的好,刚开始人不知道,后来人都知道了买笼的人就越来越多了。”荆条舞动,贺世清一边回忆一边说。

贺老家里编好的笼.JPG

  贺世清老人家里编好的笼。

  随着编笼生意越来越好,贺世清开始根据市场需求和顾客喜好对笼的种类进行拓展,大笼、小笼、揽柴笼、提菜笼、提蛋笼、吃食笼、小孩玩具笼……笼的品类不断丰富,顾客的口碑也越来越好,每次出摊,都能吸引大量行人的目光,人们聚拢在笼摊前,无不为贺世清的巧技妙思感叹称赞。编好的笼很快销售一空,贺世清也每每能因此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小小的笼,承载了青壮年时期贺世清全部的生活支出,靠着这门手艺,他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那几年信息还不发达,我的笼都是靠人口口相传,苹果园卸果子,农民掰玉米,都要用笼,经常有人来我家里买笼,还有好多外地人也来。”想起那时候热闹的情景,贺世清笑着说道。

贺老和他的孙子向来人展示编好的笼.JPG

  贺世清老人和他的孙子展示编好的笼。

  就这样年复一年,几十年过去,贺世清的头发开始斑白脱落,然而一双巧手却依然灵巧如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实用为主的大、中型笼逐渐退出市场,人们开始关注起了更为精致小巧、具有观赏价值的精品笼、巴掌笼,这使编了一辈子笼的贺世清又提起了探索兴趣。他让自己的孙子、孙女帮他在网上购买了彩线、彩色软管等装饰材料,再根据顾客要求和自己的想象,创造性的将这些材料融合编进笼中,通过不同的颜色搭配、层次渐变,荆条笼在颜色和花纹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色彩单一的荆条笼被他赋予了新的生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