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图库  >  编辑推荐

【新春走基层】中国结“结”出幸福景 秦州区农村妇女史瑞荣的创业故事

2019年02月18日 08:02 来源:每日甘肃网
微信图片_20190216210846.jpg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王诚 摄影报道

  元宵节前夕,笔者来到秦州区藉口镇天水新宏源工艺品有限公司。公司车间里,红彤彤、各种造型的中国结,营造出浓浓的年味和红红火火的氛围。

  公司负责人名叫史瑞荣,今年36岁,地地道道的农民。清秀干练的史瑞荣是藉口镇赵尧村人,初中毕业就跟随村里人去了广东打工。在广州一家三资企业当电车工时,踏实肯干的她一干就是四年,学得了一身好技术。

  后来,史瑞荣又去了深圳、惠州和浙江等地打工,一干又是两年。在外漂泊6年后,史瑞荣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于是,她就回来了。在外地开拓了眼界,学得了知识,慢慢地,史瑞荣产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史瑞荣开始谋划着在家门口创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当时,当她还在外漂泊时,家乡的一些同学已经开始自己创业了。史瑞荣反复思考:为什么这些同学敢于自己创业,还干得不错?漂泊在外不如回到家乡,家乡才有资源,家乡有自己熟悉的环境,回到家乡之后才能够发掘很多特色的产品,能把它们带出去。

  反复权衡之后,史瑞荣果断辞职返回家乡,开始了创业之路。

  到底做什么产品才有市场?一时难住了史瑞荣。

  一开始,她和丈夫一起经营一家理发店,5年后,她关掉理发店,做了两年保险,之后又和朋友合伙,贷款20万元在镇上开了一家火吧。虽然火吧的生意还行,但史瑞荣心里总觉得这依然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她是抱着一番比单纯创业更大的梦想回来的。

  此时她想起了在浙江打工时,一位做汽车座垫生意的老板曾说的话:你们老家劳动力充裕,可以组织起来为我们代加工座垫产品,我们负责回收。于是史瑞荣试了一下,但因挣到的加工费太低,村民不愿意来干,只好作罢。

  就在这个迷茫的阶段,她猛然发现,在自己内心,做手工一直是她最喜欢的。如果把这一爱好和创业相结合,会不会有更好的出路呢?而且,身边有很多和自己一样的农村姑娘,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更多的梦想。就这样,史瑞荣找到了自己的创业方向。

  2016年,史瑞荣筹备资金,去江苏订购了一套加工“中国结”的设备,开始加工生产。起初,她的员工只有4个人,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村民知道了她的厂子,也愿意跟着她学手艺、挣工资。最多时,车间平均每天都有15个人上班。

  编“中国结”,手工费大约在1-3.6元/个,手脚麻利的员工,每天最多可以挣到70元,最慢的一天也能挣20元。钱不多,但这对于一个常年在家看孩子、做家务的农村妇女而言,依然是很好的选择。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2017年1月,史瑞荣注册成立了天水新宏源工艺品有限公司,村上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到她的公司上班。

  同年,她在秦州区妇联的组织下,深入全区十余个乡镇,对600多名农村妇女进行了“陇原巧手”编织技艺培训,传授技术。

  在车间,史瑞荣既是管理者,又是生产者和示范者,每天凌晨3点多起床,晚上11点多睡觉,一道道工序都仔细完成。当第一批“中国结”生产出来后,史瑞荣亲自开车到县城推介产品。

  2018年,仅藉口镇的周边村子,就有100余人在史瑞荣的帮助带动下学会了手工编织。秦州区妇联授予史瑞荣的公司“陇原巧手示范基地”称号,同时该公司也成为秦州区脱贫攻坚就业扶贫车间。如今,在大伙的共同努力下,小小的“中国结”一步步走出了藉口镇。目前,公司生产的“中国结”已经销往全国各地,去年就销售了近6万个,销售额近十万元。

  史瑞荣说,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看到村民在扶贫车间里喜笑颜开地谈论她的公司为大家提供了就业机会,在家门口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让一个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更体面地生活,她就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被放大了。

  说到未来,能吃苦的史瑞荣希望建一个更大的工厂,通过自己生产的中国结,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家乡,让更多喜欢中国结的人到车间来体验,亲自体验编织中国结的感觉。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