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图库  >  重大报道

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掠影(六)生态文明建设篇

2018年12月27日 15:12 来源:每日甘肃网 周者军 宋菲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0年来,甘肃省在改革春风中播青撒绿,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生态发展水平,追求绿色信念不变,改善环境壮心不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构建十大生态产业体系,加大保护和整治环境力度,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供图,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周者军 宋菲菲编辑整理)

  (一)生态环境保护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我省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从根本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定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崛起之路。

  1.种草种树

  全省上下真抓实干,推动种草种树取得明显成效。1983年以来,全省各族人民持之以恒种树种草,累计有3.67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共植树20.87亿株。

1978年,兰州群众背冰上山植树造林。

  2014年,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工程。从50年代的背冰上山开始,兰州人用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为濯濯童山披上了绿装,绿化面积达到了58万亩。 

  1984年,甘肃省种草种树专业户先进典型表彰会议。树立种草种树的典型,交流先进经验,开启了甘肃生态建设的先声。 

  种草种树专业户先进典型获得手扶拖拉机的奖励。

  90年代初期,定西地区定西县群众植树造林。苦瘠甲天下的人们对绿色有着最迫切的呼唤。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泾川县35万人民持之以恒,勠力同心,在残塬、川谷、沟壑里展开了一场植树造林的接力赛,建成了全国绿化先进县。

  2.生态修复

  多年来,我省持续防风固沙,推进荒漠化、沙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探索各具特色的治理路子,使荒漠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突出。

  民勤县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占90%以上,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之一。为了保存这块绿洲,从1997年开始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工程,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沙尘天气明显减少,以前消失的各种水鸟翩翩而至。

  2006年,我省启动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12年来,为保住民勤的绿洲,通过保障生活、满足工业用水、调整农业用水、提高水利用效率,遏制了地下水位下降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局部生态环境逐渐好转,"绝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承诺得以实现。

  1987年,定西县关川河流域被列入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通过修建梯田、植树造林、修坝淤地,经过近30年的治理,千山披绿,创造了人间奇迹。

  2000年,国务院作出了黑河跨省际分水的重要决策。张掖市累计向下游调水132.04亿立方米。流域内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基本得到合理配置,实现了下游生态恢复与中游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3.改造山川

  1998年至2017年,全省累计新修梯田2640万亩,治理小流域1520条,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8万平方公里。

  1978年,庄浪人民大修梯田场景。

  庄浪县从上世纪60年代起经过50多个春秋,建成了占全县总耕地面积90%以上的百万亩水平梯田,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梯田化模范县”',被外国专家称为人间奇迹。

  4.实行河长制

  河长体系全面建立。全省建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河长的“双河长”工作机制和覆盖所有江河、湖泊、洪水沟道的省、市、县、乡、村5级河长体系,部分地区同步建立了湖长制、库长制和渠长制。

  2018年,甘肃全面落实河长制,覆盖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全面建立,江河流域生态保护有了新保障。

  5.退耕还林

  我省把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和根本点指向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1998年至2012年底,全省累计完成造林6589.4万亩,义务植树4.45亿株,森林面积从3824.4万亩增加到7611.75万亩。

  定西市安定区赵家堡的退耕还林工程 

  6.天然林保护

  我省从1998年10月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截止2017年底,完成公益林建设和抚育2449.18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8.48%增加到21.21%,提高了2.73个百分点。

  金昌市永昌县豹子头森林保护区

  (二)生态环境治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省积极对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平台政策,主动作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控污染物排放,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基本解决城市建成区污水直排问题,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兰州因大气污染治理的卓越成就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

  1.野生动物保护

  甘肃生态多样性明显,近年来,我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许多“销声匿迹”的野生动物也重返昔日的家园。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个,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水源涵养区保护、沙化荒漠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美景重现陇原。

  (三)发展十大生态产业

  我省以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加快构建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等十大生态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统筹十大生态产业和脱贫攻坚协同发展,从根本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高台县方正公司生物天然气及有机肥生态循环利用项目,集沼气提纯天然气、有机肥生产销售、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源科技推广培训为一体,为农村能源建设事业和循环农业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2015年8月21日,兰州首发中欧国际货运往返班列,班列采取转关直转的通关模式,有效降低了通关成本,是我省通关物流业发展的新成就。

  兰石集团高端装备产业园生产线。兰石集团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建设速度最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最好的高端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基地,是我省发展高端制造的重点企业。

  兰州新区亚太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我省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

  航空工业兰州飞行控制公司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做大做强民品规模,开发和生产汽车发动机系统设备、风力发电控制设备、医疗器械用品等民用产品,逐步形成军民融合的发展之路。

39.jpg

  兰州新区一一丝绸之路西北大数据产业园。已成为甘肃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信息港"。 

  2018年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在陇西举办。全省中医药产业正朝着集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2018年6月,第八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我省把文化旅游的融合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总规划面积67.3平方公里,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20个装机规模共718兆瓦。清洁能源已成为甘肃发展生态产业的重要支柱。 

  金徽矿业,实现了矿山无缝隙绿化美化,形成地下工厂、地上花园的生态矿区,是全国同行业首批、甘肃省唯一的绿色工厂,成为发展清洁生产的样板。

  1.古有愚公移大山 今有老汉治沙滩

44.jpg

  1981年的春天,古浪县土门镇6位60岁左右的村民,组建了集体林场,以联户承包的方式开始治沙。六老汉用汗水浇绿了7.5万亩沙道。六老汉逐渐老去,为了让治沙的事业继续下去,六老汉的儿孙从他们手里接过治沙的接力棒 ,成了八步沙第二代、 第三代治沙人,在三代治沙人的努力下 ,八步沙恢复了绿意,风沙口变成了致富地。大地作证,精神永存。六老汉的故事是陇原大地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缩影。实践不断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5.jpg

  90年代初治沙场景

  20世纪初治沙场景

  当年六老汉在所住的地窝子里生火烧饭

  2.生态保护 生态治理

  

  刘家峡库区——长天一色

  刘家峡黄河湿地——人鸟和谐

  酒钢厂区绿化带——钢城水景

  推进祁连山生态修复,呵护山水生命共同体。

  2017年5月,肃北透明梦柯冰川停止对游客开放,冰川得到全方位保护。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