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图库  >  重大报道

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掠影(二)经济建设篇

2018年12月19日 09:12 来源:每日甘肃网 周者军 宋菲菲

  甘肃省是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经历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集市贸易的活跃、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种植结构的调整、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逐步迈向现代农业波澜壮阔的历程,正行进在与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全面小康的征途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22.45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1778亿元,提高了79.20倍。希望的田野,充满生机活力,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供图,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周者军 宋菲菲编辑整理)

昔日的宕昌县哈达铺下罗村

如今欢笑的下罗村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40年前,甘肃农村“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导致平均主义、大锅饭盛行,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宕昌县哈达铺公社在全国、全省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出台了轰动省内外的《哈达铺公社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八条具体规定),开启了甘肃农村改革的先声。从1979年 开始到1982年,甘肃农村全面推行和实现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农村改革基本完成。

  1985年,具有先进生产工艺、年产1万吨的兰州黄河啤酒厂建成投产,并于1988年上市,成为甘肃省第一个上市的乡镇企业。 

    2006年的黄河啤酒厂生产线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不安于贫困的甘肃农民与全国同步开始了乡镇企业的创建,乡镇企业这一新鲜事物出现在了陇原大地上。2017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851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1978年,甘肃第一个养鸡专业户——兰州市西固区的农村妇女高学兰。

  集市贸易日趋活跃

  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错误观念得以纠正,富余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渐走向市场。 

  原产于南美洲的藜麦被古代印加人称之为“粮食之母”,目前已在甘肃落地生根并形成产业。甘肃已成为全球最大藜麦种植资源库和科研实验区。图为永昌县东寨镇万亩藜麦种植基地。 

  2016年,河西葵花种植基地。河西走廊利用独特的地理区位环境,大面积种植葵花并形成产业。

  优化种养结构

  40年来,甘肃改变了单一的粮食种植格局,几经探索,因地制宜,形成了河西种业、中部地区马铃薯、中药材产业、陇南、天水的经济林种植、南部地区双垄沟播、畜草产业等一系列特色农业产业。2017年全省中药材种植和杂交玉米制种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苹果、马铃薯种植和蔬菜、花卉种子生产位居全国前列。

  精准扶贫深度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立足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的省情实际,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结合起来,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关键环节,精准施策,确保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552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11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5%下降到5.8%,18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在现行标准下,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9.jpg

  2016年6月,会宁县大沟镇扶贫干部进村入户,摸清每个贫困户的家底,把帮扶工作做深做细。   

农业10.jpg

  2015年12月,全国妇联帮扶西和县“送温暖”捐赠物资。甘肃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扎实开展。

农业11.jpg

  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接收安置了来自引洮工程九甸峡库区临潭、卓尼、岷县移民近万人,省、市、各级部门投入大量项目资金,改良土地、建日光温室、建光伏电站发展戈壁农业,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农业12.jpg

  2018年11月6日,武威市古浪县举行脱贫攻坚牛产业分红仪式,通过“三变”改革增资配股入股,让农户享有更多的红利。

    甘甜洮水 滋润陇中

    甘谷县大庄乡马家湾村硬化的乡村道路

    积石山柳沟乡阳山村赵永贵的新房

农业16.jpg

  2018年5月4日,庆阳市举办“五四精神革故鼎新,移风易俗青年先行”抵制高价彩礼集体婚礼活动,为来自全市54对带头倡导零彩礼、低彩礼的新人举办婚礼。

  2014年至今,临夏州在全省率先实现从学前教育到普通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切实减轻了贫困家庭负担,控辍保学工作取得了新进展,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2016年7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医护人员到夏河县开展健康扶贫。诊疗活动,实现了医疗保障。

农业19.jpg

  2014年9月,古浪县直滩乡五保户领取五保金。

  迈向现代农业

  经历了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甘肃农业依托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戈壁农业、设施农业等一批现代农业成果绽放陇原。

农业20.jpg

    武威市天祝县戈壁农业

农业21.jpg

  美丽乡村

  统筹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和特色村镇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正出现在陇原大地。

农业23.jpg

    定西市岷县梅川镇永光村

农业22.jpg

  全国4A级旅游景区——陇南市康县花桥村

  科技创新 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40年来,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航天科技、现代物理研究、环境工程研究、核技术享誉中外;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惠及民生、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高新技术园区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综合科技进步水平逐渐提高。40年来,科技创新的脚步越走越实,道路越走越宽。 

科技1.jpg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天的故乡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

科技2.jpg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O研究所,先后开发出了空间电推进系统、空间探测载荷、空间高性能原子钟、星船仪器仪表、二次电源等数十种关键产品,为我国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3.jpg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为青藏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使青藏铁路成功穿越千年冻土区,解决了世界难题。

科技4.jpg
科技5.jpg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兰州新区建设发展,把兰州新区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

科技6.jpg

  2014年11月24日,我省获批依托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白银高新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兰白试验区成为国家在西部布局的第一个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

科技7.jpg

  入列“985工程”和“211工程”双一流的兰州大学。

科技8.jpg

  2018年5月26日,甘肃省武威重离子治疗中心隆重举行重离子治癌系统临床试验启动仪式,标志着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高子治癌系统在注册上市和产业化发展道路上迈出新的关键一步。

科技9.jpg

  2018年9月14日,中国兰州科技博览会拉开帷幕。共有319家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和单位携带760项成果、1100多项展品参展,集中展示了甘肃在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科技10.jpg

  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目前已形成航天种业、工厂化食用菌、特色果品、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

  工业强省 凯歌高奏

  工业是强省之基、富民之源。40年来,我省形成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并依托科技创新,发展了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诞生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第一个油田。第一个石化基地的玉门油田,乘改革开放的春风,焕发了新的活力。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是由兰炼兰化组建的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炼油化工企业,炼化工艺主体技求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工业3.jpg

  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现代化大型煤炭企业,煤田总面积134平方公里,年生产能力2000万吨。 

工业4.jpg

  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是甘肃装备制造业的先行者。曾经是我国最大的石油钻采机械和炼油化工设备生产基地。

工业6.jpg

  兰州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是兰州新区招商引资落户的重点项目企业,规划年产整车5万辆,标志着民营企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工业5.jpg

  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华老字号”企业,依托甘肃药材种植优势,是甘肃药材加工业的龙头企业。首创了中药浓缩丸剂型,是“中药西制”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工业7.jpg

  陇南市祥宇油橄榄公司是目前国内设备最为先进,加工能力最大的橄榄油生产企业。

工业9.jpg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为金昌市赢得了“中国镍都”的美誉。

工业10.jpg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新中国建设的第四个钢铁工业基地,是西部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工业11.jpg

  中核四〇四总公司位于河西走廊西部,是我国最早、最大的核技术生产、科研基地。 

工业12.jpg

  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504厂)是中国浓缩铀生产工厂,先后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提供了合格的核燃料,被称为“中国浓缩铀工业的摇篮”。

    新型产业

工业15.jpg
工业17.jpg

  商贸物流货畅其流

  甘肃的改革开放与全国一道,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40年,甘肃的商贸物流也经历了空前的发展,从自由市场到个体工商户,从集市贸易到大型商贸城的建设,再到大型物流产业园和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清晰的轨迹勾勒出一幅改革发展的绚丽画卷。

商贸物流5.jpg

  2017年,宕昌县农特产公司的员工在网上销售土特产。

  一年一度的“兰洽会”已成为甘肃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基础设施日新月异

  40年来,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风起云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撑能力有效提升,保证了全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项项建设成就宛如改革开放的丰碑,矗立在古老的陇原大地上。

  公路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甘肃境内没有一条一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经过40年的发展,全省55个县通高速公路。临合高速的建成,标志着我省14个市州全部通上了高速公路。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33万公里。乡村道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到2017年底,全省乡村道路总里程达11万公里,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公路发展的变化是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的缩影。

经济建设1.jpg

  2013年11月,世界最大直径的钢管混凝土桥塔、西北地区最大跨度的悬索桥梁刘家峡大桥建成通车。

经济建设2.jpg

平庆高速公路

  铁路建设

  40年来,甘肃境内铁路基本形成了以兰州枢纽为中心,以陇海兰新通道为主干道,其他干线、支线和企业专用线为鱼刺状分布的格局。兰新高铁建成运营,大大提升了亚欧大陆桥铁路通道的运输能力,甘肃一举从电气化时代迈入高铁时代。兰渝铁路宛如镶嵌在秦巴山区的“金腰带”实现了中国西南与西北、东南亚与中西亚、“一带”与“一路”三大联通,成为一条西北到西南出海口距离最短、最便捷的铁路大通道。目前,甘肃已成为中国西部铁路交通大枢纽。

     兰州铁路枢纽北编组站是全国四大铁路货运枢纽之一和亚洲一流的现代化特大型铁路枢纽编组站。

宝兰高铁通渭段

  机场建设

  40年来,甘肃民航机场从只有一座中川机场到现在的嘉峪关机场、敦煌机场、庆阳机场、金昌机场、张掖机场、陇南机场、天水机场、甘南夏河机场9座机场建成投运,逐步实现了布局由疏”到“密”运营由“弱”到“强”的转变,架起了便捷通畅的空中桥梁。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

  水利建设

  40年来,甘肃水利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引大入秦、引洮供水一期、引黄济临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解决了93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使全省初步形成了以供水、灌溉、防洪、发电、生态保护为主的水利和工程体系,改变和缓解了局部地区缺水局面,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兰州市永登县引大入秦工程庄浪河渡槽

      2014年12月28日,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工程以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为水源,供水范围西至洮河、东至葫芦河、南至渭河、北至黄河,涉及全省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受益总人口约300万人。

  电力设施建设

  40年来,甘肃电力形成了水电,火电,风电、光电的多元格局。至2018年10月,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78.01万千瓦,完成发电量129.37亿千瓦时。已建成并网风电装机1282万千瓦、光电装机804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已达全省电力装机的41%,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省发电量的21%,甘肃成为全国电力市场现货交易最大“供应商”。农村动力电实现了全覆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电力保障。

酒泉风力发电厂

  刘家峡水电站,是我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也是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被誉为“黄河明珠”

  通讯网络建设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抢抓机遇,创新思路,超前谋划,通讯网络建设成效明显。1978年,全省电话用户只有3.1万户,主线普及率仅为每百人0.17部。2017年底,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5227.0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6.8部/百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2569.4万户。2014年底,全省行政村通宽带率仅为52.4%,2017年, 我省行政村网络覆盖率达99.68%。与此同时,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建设11.jpg

  城市面貌 时代地标 

  40年来,也是甘肃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有力提升,城市面貌显著改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1978年,全省城镇人口269.44万人,城镇化水平14.41% ,2017年末, 达到1218.0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6.39%较1978年提 高31.98百分点。一座座新城崛起,构筑了时代地标。

  嘉峪关是明长城的西起点,素有“天下第一雄关”“边陲锁钥” 之称(图为嘉峪关东湖生态园)。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藏汉文化的交汇带,是黄河、长江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被誉为“中国最美旅游胜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